Search

《神農餐桌。米加工06》

我們邊吃邊聊,聽著艷庭姊(Wusay)談起舊日手工杜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神農餐桌。米加工06》

我們邊吃邊聊,聽著艷庭姊(Wusay)談起舊日手工杜倫(麻糬)的美好,看她捏取麻糬放在月桃葉上,綠意襯著白皙,有如閩南的粿,上頭放些辣椒、山豬皮或西勞(Silaw)等,光是看著,食慾就來了。吃的時候,捏一口麻糬吃一口菜,停不下手,停不了口,這種美味,可以讓眾人的眼睛彎彎笑著。

趁著胃還沒飽,她表示還有甜版麻糬,將白淨的麻糬捏搓成一小球,沾些花生粉或糖粉,有些類似閩南人的吃法,但艷庭姊(Wusay)表示在她的記憶中,阿美族也是這樣食用,然後她忍不住再次提到以往的麻糬口感較現代好,機器做的就是差了那一些些感覺,那種很難形容的彈性和鬆感的結合……。

此時此刻,我腦中浮現芭芭拉·史翠珊唱的The way we were ,涼風自草地越過窗戶,這感覺頗好。

關於對麻糬的口感變化,我確實有許多想法。譬如製作麻糬的糯米品種,就少有人認真探討。大體上,糯米可分為長糯和圓糯,前者較有嚼感,適合做油飯,後者的黏性較高,通常做湯圓或麻糬。若是進一步精確細分,就要由米種的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結構談起,支鏈澱粉含量越高者,黏性越強,因此不同品種的糯米,會隨著支鏈澱粉的含量而決定加工後的黏性,基於此因,若是要確認口感,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糯米的品種。目前市面的糯米約有十多種,但建興碾米廠的梁正賢先生表示,在台東的圓糯米多數是「台東糯31號」,因為種苗可自台東農改場取得,假使如此,艷庭姊(Wusay)認為現在的麻糬口感不同於以往,純屬合情合理,畢竟這些年來,糯米稻種早就和以往不同。

換個角度,麻糬的製作方式當然也是影響口感的變因。我在關山的「南島秧滿田」有著深刻體驗,這次為了台東慢食節的神農餐桌,「南島秧滿田」準備推出客家的牛汶水,也就是客家的麻糬。雖然原住民的糯米麻糬和客家糯米麻糬的傳統製程截然不同,前者將剛煮好熱騰騰的糯米,揉捏為飯糰,放進石臼或木臼,以木杵捶打敲擊,讓糯米產生黏性,後者將糯米磨成米漿,脫水做成粿粹,經過雙手或機器搓揉產生黏性,再以炊蒸或水煮加熱。不同的製程,都遇到相同的問題,那就是機器漸漸取代手工的趨勢。

(待續)


Tags:

About author
其實也不知道講些什麼,如果讀者有問題,也可直接問,不一定要接著我的碎念主題
這是徐仲的隨手筆記,探討義大利和台灣的食材或飲食觀點,歡迎指出錯誤
View all posts